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

旅途中的《Into the Wild》

旅途中的《Into the Wild》


1990年,美國有一個年輕人叫 Christopher McCandless,拿著優良的成績剛從大學畢業。


他22歲,喜歡讀托爾斯泰、梭羅和傑克倫敦,是個聰明且前途大好的年青人。這個時候的他,思考的卻不是怎樣找份好工作、換一輛更好的車子,而是在這個世界尋找真理的方法。

他把全部積蓄2萬4千美元捐了給樂施會、把車子遺棄在荒野、將自己的所有錢燒掉,甚至捨棄了自己的名字,一個人踏上尋找真理之旅。

他的新名字叫做 Alexander Supertramp,由北到南,再由南到北,他在旅途上遇見了不同的人,然後他找到了新的目標--阿拉斯加。為了走進荒野,他學會了狩獵等野外生存的技巧,帶著行裝--包括一枝來福槍,自己一個人走進了阿拉斯加的雪山區之中。四個月後,他被發現死在荒野之中,死因估計是因為吃了有毒的野生植物而無法進食。

他的故事,被 Jon Krakauer 寫成了《Into the Wild》,後來導演 Sean Penn 得到他家人允許後根據書本拍成了同名電影。

他送命的原因也許是過於自信,或是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,但在旅行中送掉性命,從來並不是他所追求的。

電影中,他對那位妻兒死去、不願旅行的老人Mr. Franz如此說:The core of man's spirit comes from new experiences ── 離開城市、離開固有的身份,去尋找另一種生活和生存的可能性,對他而言,是一種堅固自己生命的方法。

討厭城市的虛假和偽善,也因此希望尋找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。常人眼中不可思議的行為,印證了他相信生命能夠爆發出巨大能量,就如傑克倫敦筆下小說中的主人公,往往都能在困難的環境之下激發出新的可能性。

我想起余秋雨寫這過的一段話:『安適的山寨很容易埋藏憧憬,豐沛的泉眼很容易滯留人生,而任何的滯留都是自我的阻斷,任何的安頓都是創造的陷阱』,
這應該也說出了許多旅行者的心底話。

Chris 的死讓人痛心,
但也令人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命。
我們的生命中,
有沒有讓自己 feel strong 的時間?
還是往往因為恐懼而裹足不前,
直到了我們走完了一生,
卻仍然像沒活過一樣?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